2009年的火箭队,是如何突破季后赛首轮的 「姚明时期的火箭队打法是什么」

2025-08-09 14:41:11 体育信息 admin

本文摘要:2009年的火箭队,是如何突破季后赛首轮的? 总的来说,火箭在09年接连损失麦迪姚明的情况下能够取得巨大突破不是没有原因的,主力的发挥,配角...

2009年的火箭队,是如何突破季后赛首轮的?

总的来说,火箭在09年接连损失麦迪姚明的情况下能够取得巨大突破不是没有原因的,主力的发挥,配角的支持与全队的韧性都让这支火箭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姚明为什么总是被布泽尔打爆?

〖One〗布泽尔脚步移动出色,有一手精准的中距离,我们的姚明虽然个子高,但是移动相对于布泽尔来说肯定是慢的,布泽尔和姚明对位时,姚明防布泽尔突破时,布泽尔投中投,布泽尔中投出手点特别高,防他中投时,布泽尔能突破,打来打去,布泽尔打姚明就打出心得了,怎么打怎么有,所以说布泽尔是姚明的苦主。

〖Two〗所以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说姚明被布泽尔打爆,这真的是谣言而已,我们都被骗了。之所以有这样的谣言出现,主要还是因为爵士是赢家火箭是输家,那言论肯定更有利爵士,胜者王败者寇这是万古不变真理。

〖Three〗布泽尔爆姚明只是谣言,季后赛的数据两人更是无限接近,谁也防不住谁,顶多就是互相牵制,根本不存在谁把谁打爆的说法。\r\n姚明和布泽尔职业生涯一共交手20次,其中常规赛有13次,季后赛有7次,他们真的算是宿敌了。姚明在两人13次常规赛交手里,场均11分3篮板8盖帽,命中率为44%。

〖Four〗当年在麦迪缺阵的情况下与爵士队大战七场。姚明功不可没。总而言之,布泽尔打爆姚明的说法是完全不合理的,一方面两人并不是完全对位,另一方面姚明的数据不输布泽尔,如果真的让两人一对一对位,身高高出20CM的姚明绝对让布泽尔束手无策。

〖Five〗这个是真的,布泽尔的打发专克姚明...布泽尔喜欢高位挡拆跳投...姚明最防不了的就是会高位挡拆跳投的大前锋了,不过他们很少对位。话说布泽尔也防不住姚明的。只能算互爆。

〖Six〗其主要原因就是德隆和布泽尔的挡拆战术一直令火箭无法解决。拥有出色中投能力的布泽尔,每次拆开后姚明都不能及时补防上去,布泽尔便获得了大量空位轻松出手的机会。 布泽尔与姚明生涯首次对决 2002年11月20日,火箭主场迎战骑士,这是姚明与布泽尔的首次交锋。

姚明火箭的首发阵容

中锋:姚明、穆托姆博、海耶斯 大前锋、斯科拉、兰德尔 小前锋:麦迪、巴蒂尔、哈里斯 攻击后卫:诺瓦克、海德、杰克逊 组织后卫:阿尔斯通、弗朗西斯、布鲁克斯 姚明:中国球迷最熟悉不过的,遗憾的是在22连胜期间,他只坚持到第12场胜利,就因为伤病缺席。

年休斯顿火箭队阵容如下:首发阵容: 中锋:姚明,11号。 大前锋:莱恩·鲍文,40号。 小前锋:特雷西·麦克格雷迪,1号。 得分后卫:琼·巴里,20号。 控球后卫:鲍勃·苏拉,3号。替补阵容: 中锋:迪肯贝·穆托姆博,55号。 大前锋:克莱伦斯·威瑟斯庞,30号。

姚明在2002-03赛季登陆NBA,当年火箭队阵容如下:姚明,1980年生于上海市徐汇区,祖籍吴江震泽。中国篮球运动员。1998年4月,他入选王非执教的国家队,开始篮球生涯。2002年,他以状元秀身份被NBA的休斯敦火箭队选中。2003年至2008年连续六个赛季入选NBA西部全明星阵容。

但在姚明自身的努力之下,逐渐的成为了火箭队的当家球星,并在NBA打开中国市场的过程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2002年更佳新秀阵容 之一阵容:卡隆-巴特勒,德鲁-古登,内内-希拉里奥,姚明,阿玛雷-斯塔德迈尔。第二阵容:卡洛斯-布泽尔,J.R.布雷默,马努-吉诺比利,戈登-吉利塞克,杰-威廉姆斯。

为什么当年火箭队有“姚明不扣篮,全队罚跑圈”的规定?

〖One〗球队的教练为了帮助姚明改正这个习惯,让他适应NBA的环境,就制定了一个规矩,就是姚明如果有机会而不扣篮,那么比赛结束以后,全队就要被罚跑圈。而姚明自然不会让自己连累大家被罚跑圈,自己就努力 *** 习惯,慢慢的习惯了扣篮,也适应了NBA的环境。

〖Two〗姚明是一位情商非常高的球员,他不想让队友因为他受到惩罚,所以每场比赛都在努力改掉自己的习惯,久而久之,姚明渐渐喜欢扣篮了,进攻效率显著提高,也有了隔扣大本、邓肯、莫宁、加内特这些优秀内线的名场面,也获得了更多球员的尊重。

〖Three〗之一,在当时姚明刚刚来到休斯敦火箭队,他只需要轻轻踮起脚投篮,就没有人能够防守得住他,所以姚明认为没有必要扣篮,可以把更多的体力用在其他地方上。而且经常扣篮对膝盖的磨损也非常大,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考虑,也要尽量的保护好膝盖。

〖Four〗第二,因为在CBA打球没有在NBA那么激烈,球员被挡的次数相对较少,所以没必要专门练扣篮。姚明为了改掉这个习惯做了很多努力。我们只能看到成功人士光鲜亮丽的外表,却看不到他们背后的努力。